免責聲明:

免責聲明:本網誌純屬個人文章, 所有評論全是表達個人意見, 絕對不應視作為投資見議. 本人同時不能保證文章內容的確實性. 讀者必須自行判斷和研究. 至於讀者的一切投資決定, 不論成敗得失. 一概與本人無關.

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

中國科技股七強之小米集團

2024年小米集團(1810)決定進入電動汽車市場,市場普遍對集團[不務正業]有點保留。況且該行業龍頭-比亞迪 確是幹得十分出色,成為電動車生產量全球之冠,更重要的是過了燒銀紙階段, 近3年累積盈利近千億元,已具基本因素支持。照當時形勢,要與比亞迪爭奪市場份額 談何容易。股民就以真金白銀話給雷老總知他們的看法,8月5日股價跌至16.4元。

但出乎大眾所料,小米以新丁的姿態進入電動汽車業,這個競爭激烈市場,並且幹得有聲有色,銷情及交付狀況均勝預期。集團主業(智能手機、物聯網、互聯網服務),同樣能夠交出不錯的成績 更加錦上添花,令集團整體的發展策略進入了雙引擎增長模式。這個美麗憧憬何止值千金! 

小米集團股價亦又2024年8月低位16.4元,急升至25年3月 57.65元,足足升了2.51倍。精明的小米管理層怎會錯失良機,適時配售8億新股 每股作價53.25元 集資426億元。依靠本業盈利及現金流 加上配股集資所得 集團應在可見將來,不缺資金擴展電動車業務。

近日小米集團又公布一行令股東振奮的消息,今年第二季電動車及人工智能等創新業務經營虧損已大幅收窄,下半年有望開始盈利。小米管理層的確能幹,短時間內就能把這項新業務開始提供貢獻。但相關領域已投入超過330億元資金,因此累計虧損依然可觀。

華泰證券在最新報告中首次提出「中國科技股七巨頭」包含騰訊、小米、阿里巴巴、聯想、比亞迪、中芯國際及美團。這七家公司涵蓋電子産品、電商、手遊、雲計算、半導體、智能終端等領域,市值雖然難與Magnificent 7相比,但市值合共都有近14萬億元*。

*計埋A股價值。

十大市值上市公司

 最新十大上市公司市值(不計H股),其中新舊經濟企業各佔一半,平分天下。



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

388股價一年升兩倍

香港交易所(388)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方式在聯交所上市。股份上市首日收市價為8.25元。上市首年派股息每股1.33元,上個財政年度派息9.26元,升了5.96倍。股價更驚人,上市25年狂升50.9倍,平均一年升2倍。香港特區政府是香港交易所單一最大股東,持有5.88%的股份,市值約320億元。去年收取股息7.15億元。這亦認證不少分析師戲言[官股]*一上市就買入冇得輸,確實有些道理。

筆者最近在YouTube[金融人看世界]頻道 有討論去計算港交所合理股價的方程式介紹, 有興趣者可看原文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eODYeI_ifA。但切記要自行判斷條方程式是否正確。

利益申報:  直至執筆時 本人並未持有港交所(388)股票權益。

*[官股]是指港鐵、領展及港交所 這3隻與特區政府有淵源的上市公司股票。


美股七雄

據業績披露,巴郡現金儲備進一步升至3,817億美元,創下非金融公司史上最高紀錄,近幾年巴郡累計減持約5.1億股蘋果股票,套現快資金近千億美元,獲利百億美元計,但全球不少股票專家揶揄股神賣得太早,錯過了後期的升幅。

Nvidia、Microsoft、Apple、Amazon、Alphabet、Meta、Tesla合稱美股七雄。平均市盈率近40倍。他們的總市值佔美股總市值約35%。照理要維持高PE估值,要有盈利高增長作為後盾,若然只靠美麗的故事或憧憬, 高估值必定難以持久。

Amazon、Microsoft、Alphabet、及Meta公佈今年用於AI基礎設施支出合共約3800億美元較去年上升超過60%。 至於如此重注投資何時才能得到回報,或許連他們的CEO都無法預計!


2025年11月8日星期六

北水成了港股的保家

近幾年因為政治因素 歐、美資金大舉撤離港股市場,連低單位數PE、PB折讓到你不信兼有双位數股息率的大型內銀股份都欠買家! 再加上騰訊、阿里、兩大科技股王因監管從嚴,股價較高峯期蒸發近半、匯豐又破荒不派幾季股息、內房爆煲更是雪上加霜、 一場Perfect storm就此形成。

南非Naspers減持腾訊、日本Softbank減持阿里、巴郡沽比亞迪、美資含淚賣清中移動、中海油 加上專門落井下石的國際大鱷,見高唱好 見低唱淡的低水平傳媒,港股真象醫番晒藥費似的。

期間外資沽出的股票累計起碼都有1.5萬億元,接盤俠又是何方神性? 好明顯 這非一般烏合之眾的財力能夠辦到。其實答案不難測中,資料顯示 近幾年內地南下嘅資金累計近3萬億元,佔港股每日成交額15至20%。 這股超級財力足以主宰市場走勢。幸北水屬友善資金,一定不會為了獲利而犧牲本港的長遠利益。

 

2025年11月7日星期五

新地增持土地儲備

恆生指數收報26,241 跌244點 成交額2,096億元。11月份首個星期5個交易天 三跌兩升 整個星期升336點。今日資金明顯保守,一 眾避險股包括中電、煤氣、長建、電能、股價均創了近期新高, 可惜公用股板塊佔恆指份額有限,未能左右大事。相反恆指五隻大牛龜 就只有友邦保險有輕微升幅 其餘四強股價都係見紅。

新地(00016)以實際行動表態, 剛投得港鐵第16區物業發展項目 預計總投資額逾60億元、此外由年初至今, 新地累積土地儲備含: 以6.06億元中標沙田大圍地皮、投得東涌106B區用地 斥資6.02億元、夥拍恒地發展洪水橋項目 涉及資金約16.7億元、與嘉里集團合作就長沙灣嘉里鴻基貨倉補地價 金額約8億元。粗略估計 上述發展項目總投資額起碼有百億元以上。

嘉華國際具憧憬

在二線地產股中,基於以下原因 筆者個人曾覺得嘉華國際(0173)最為抵買。

1).大股東呂氏家族是實幹商人,不用擔心會有明目張膽欺負小股東的舉動,並且作風王道 能與小股東同甘。2).集團負債、市盈率、市账率均偏低、股息率卻偏高。大股東持有超過2/3股份,有私有化誘因。3).本人曾買賣多次 均獲利潤,無疑加強個人對嘉華的信心。

至於後來變心的原因,自然非因筆者是股壇渣男,不願與股票談戀愛。而係時移勢易 經濟大環境劇變。中、港地產業遇正史上最艱難時期。而嘉華主業正處重災區,成績不佳亦是非戰之罪。況且集團持有一項長線投資 1.62億股銀河娛樂股票,價值大部份時間與嘉華國際的總市值相約,可惜能提供的貢獻卻有限。加上近期中港地產業不劑,盈利及派息均有顯著的減幅。現實派的筆者才會轉態 冷待嘉華。

但奇怪的是集團近期的股價 由52周低位1.62元 靜雞雞反彈至現價2.36元 大幅上升46.5%。

翻查最新業績報告(今年6月30日) 收入跌13%、每股盈利跌26%、中期息減50%、現金儲備少了10%,債務總額增加8%.....。真不解為何 嘉華的股價不合邏輯般應跌反升? 莫非真的有好消息跟尾? 例如大股東私有化或將持有銀河娛樂股票全部分發給及股東。一朝官府一朝臣,掌門人先遊。 太子有意釋放出嘉華真實的價值也說不定。

溫馨提示:  上述只是筆者個人猜測,勿 認真! 直至執筆時 筆者並無持有上述股票權益。